跟保增長、防通脹的目標單一性比起來,調結構是個大題目,非一朝一夕之功,且常受既得利益者的掣肘。但是,如果繼續拖延,盡管增長可以持續,可若到積重難返之時,恐_無回天之力了。在一窩蜂似地大干快上新能源、環保、低碳項目背后,我們看到的是地方政府的影子。因為時至_,要素的配置還是政府說了算,只有隨政府的指揮棒起舞,才能獲得資源。
現在各地都在熱衷發展新能源、環保、低碳產業。其實,新能源不__是環保的,產品低碳,生產過程也不__是低碳的。這樣的結構,對于一個勞動力資源嚴重過剩的_,并無多大益處。所以,我們看到,在鋼筋水泥造成的GDP數字不斷膨脹的同時,中國的_業始終沒有根本改觀,大學生_業難,便是活生生的現實。比如風能發電,需要占用很多土地資源,風電機組的核心是銅,而銅的開采和冶煉過程卻是高污染的。再比如多晶硅,除塵濾料,除塵袋、生產中會產生有毒的四氯化硅。還有光伏發電,首先是技術還不過關,發出來的電價比普通電貴數倍。至于低碳,真正的低碳核心技術,都不在我們手里。
產業結構,是要素配置的結果。一說優化產業結構,有人想的_是增加高科技產業比重。其實,高科技不__好(比如協和飛機速度_快,但是已經消失),_適合中國。因為要素配置的權力長期由政府主導,國有部門長期以低代價獲得稀缺資源,如土地和資金資源,造成中國過早進入資本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。眼下對調結構的理解五花八門,好像結構是個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裝。比如有人把調結構理解成優化產業結構,有人理解成淘汰落后產能,發展新能源、環保和低碳產業除塵濾料、除塵袋,也有人理解成從外需到內需的轉換等等。這些都不錯,但都不準確。在筆者看來,調結構,是調整要素配置的權力結構,以及分配結構。